课程资源

  •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教学设计)

    时间:2008-05-20 15:14:15  来源:  作者:

  • 内容分析

    本节通过挖掘我们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事例,如起床铃声等,让学生体会到信息的无处不在,认识到信息与物质和能量一样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事物,进而体会到信息的含义。通过深入剖析信息本身来了解信息的特征,从信息的无处不在认识到信息的普遍性;从信息与载体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信息的依附性;从多对象同时获取信息认识到信息的共享性;从人对信息的不同理解造成的不同效果认识到信息的价值性是因人而异的特点;从不同时期信息所发生的变化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认识到信息的时效性。

    教学活动一

    教师以讲故事的方法提出下面的教学载体:

    鲍勃和托德的故事

    鲍勃和托德同一天到公司上班,托德一再被提拔,鲍勃却一直在基层。鲍勃实在忍无可忍,他大胆地指出总经理偏爱吹牛拍马的人,而辛勤工作的人却得不到提拔。总经理听他讲完后说:“好吧,也许你说的对,不过我很想证实一下,你现在到集市去看看有什么卖的。”

     鲍勃很快从集市回来,说刚才集市上有一农民拉了车土豆在卖。

     “一车大约多少斤?”总经理问。

     鲍勃立即赶回去,过了一会儿回来说,车上有40多袋土豆,每袋约20斤。

     “多少钱一斤?”总经理问。鲍勃又要跑回去,但总经理把他拉住了。”他派人把托德叫来,对他说:“托德先生,你马上去集市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不一会儿,托德回来了,他向总经理汇报说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40多袋,共800多斤,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已经带回几个土豆请总经理过目。他还了解到这位农民下午还要拉一车西红柿上集市,据说价格还可以,他准备再和这个农民联系一下。

    介绍完故事以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鲍勃和托德的差别在哪里?鲍勃究竟为什么不能获得提拔?

    设计意图:

           在讨论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鲍勃和托德两个人的信息素养上分析,认识到信息意识对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信息的关注,并自然的引入本节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二

           教师可以模仿“感觉剥夺实验”,选择若干位学生蒙上眼睛、戴上耳机在一个场所里寻找指定物品,这个场所里布置有桌椅、茶杯(装有冷水、热水)、毛绒玩具、收音机等物品,看看谁能够在限定时间里,在这个场所中“自如”地行走并找到指定物品。

           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参与的同学谈谈游戏过程中的感受。然后,将这个实验的原型——“感觉剥夺实验”介绍给学生。

    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美国做了一项实验。以每天20美元的报酬(在当时是很高的金额)雇用了一批学生作为测试者。实验要求被测试的人安静地躺在实验室的一张舒适的床上,实验室内一片漆黑,非常安静,看不见任何东西,也听不到一点声音,两只手戴上手套,并用纸卡住,吃的喝的都事先安排好了,用不着移动手脚。总之,尽量剥夺被试者的所有感觉信息。

    实验开始时,被试还能安静的睡着,但稍后,便开始失眠,焦躁不安,急切地寻找刺激,想唱歌,打口哨,自言自语,用两只手套相互敲打,或者用它去探索这间小屋。虽然每天都可以获得丰厚的报酬,但他们也难以坚持3天以上。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实验结束后做一些简单的事也会频频出错,精神无法集中。据说,实验后得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比较这两个实验,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什么是信息?”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信息与物质和能量一样,是我们生存的保障,丰富多彩的生活是离不开信息的,理解归纳出什么是信息,从而理解信息的本质,认识到信息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三

    教师先展示一段关于青藏铁路通车的新闻:

    200671日上午1020分,青藏铁路通车庆祝大会在格尔木举行,青藏铁路建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是世界上最雄伟的铁路。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后,坐火车去西藏比乘飞机便宜大半。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将成为中外人士旅游、探索、开发的热土。

    然后,讲述一个事例:青藏铁路通车了,可是武汉某市民计划101日去拉萨旅游却被告知不能成行,这时什么原因呢?

    要求学生调查该市民不能去拉萨旅游的原因。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了解信息具有时效性,如果忽略了信息的时效性可能会给自己造成不便。

    教学活动四

    教师组织学生“收集身边的信息”,让学生去发掘身边的信息,切身体会信息是什么。这个活动的组织可以以学生个体为单位,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记录从起床到放学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内容、来源、形式等。

    组织学生交流各自记录的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以下的问题:

    1、  信息在哪里?

    2、  信息是不是“无依无靠”的?

    3、  有没有什么信息是大家都知道的?这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

    4、  面对相同的信息,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信息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这我们的生活。在记录信息的过程中,了解信息的含义、载体、特征。

    教学活动五

    教师准备若干张图片(这些图片可以是某处风景,某个物品),依次将这些图片展示给学生,而每次展示都遵循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的规则(必要的时候可以用文字描述来补充说明),让学生来猜测是哪处的风景,哪个物品。

    样例(USB汽车模型鼠标)这个样例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进行展示:

    1、  汽车的某个部分(学生会无以为是真的汽车)

    2、  显示出汽车模型的全部(学生会误以为是汽车模型)

    3、  显示出鼠标线

    4、  显示出鼠标的特征(鼠标滚轴)

    设计意图:

    通过猜谜这个游戏,使学生理解香农定理,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每次只提供一条信息,而这条信息可以帮助学生缩小猜谜的范围,直至获得正确的答案。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该活动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相互出题,更加深入地体会。

    教学建议:

           本节主要将教学重点集中在对信息这一事物的感知上,虽然信息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但是人们对信息还是会存在一些误解的,比如将信息载体误认为是信息本身等,但是,对于什么是信息教材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定义,只是给予了一些比较典型的观点,如香农定理等,所以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组织的过程当中也不要用一些所谓的理论去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信息、去感受信息。

           在上面提供的各种教学活动设计中,通过各种不同的角度提供了感受信息的途径,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几个组织课堂教学,其中活动四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活动,学生从搜集身边的信息着手去发现信息的本质,教师可以在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内容的时候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归纳出什么是信息、信息的特征等知识点,如从学生搜集到的信息的丰富程度可以看出信息的普遍性,如果某个信息为多个学生所搜集说明信息存在共享性,如果某个信息在不同的学生那里有不同的描述,那么教师就可以进而讨论一下信息的时效性,如果学生收集到的内容发生了信息与信息载体的混淆,那么教师就可以就此问题进行分析了。而其他活动的针对性比较强,教师可以选择其中几个组织成教学过程,让学生对其所针对的知识点有比较深入的认识,而对于其中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可以通过阅读教材的方法进行补充。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