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教改

  • 不改考评推不开素质教育

    时间:2009-08-17 18:16:56  来源:  作者:

  •  

      今年暑假过半,虽然各省市教育部门都早早向中小学校下达了“禁补令”,但社会上五花八门的培训班并没有让孩子们的生活轻松一些,其中被称为“第三学期”的补课居然设在了众多山寨版的夏令营中,也算开启了“边玩边补”的“新境界”。对此,教育部门依旧抱怨家长为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种种执著的攀比,使推出的素质教育措施失效。

     

      素质教育的实质到底是什么?不妨从它与应试教育的区别说起。在山东的一个教师培训会上,有人向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曹志祥问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好教师,素质教育是不是不要考大学?”曹志祥说:“好教师首先看到的是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成长,为他们的未来培元固本,通过这样的培养过程升入大学的学生越多越好。而那些只是为了让学生记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东西的教育方式,我们把它概括为应试教育,它是中国的一种时尚,而与考试本身无关。”

     

      学习总要升学,升学就得考试,这在任何国家都不例外。然而,为了争夺名校的升学考试,在国外却没有导致中小学大面积的应试教育,根本原因在于考试评价体系。我国的评价标准单一,即拥有学科知识的高分即可,于是引导家长和学生只关注学科知识的学习。国外的评价标准多元,即考生平时的课业成绩、综合表现、社会服务经历等,在升大学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学科知识考试成绩所占权重不大。

     

     

      应试教育中的学生负担主要是精神压力,每天为了考试而反复记忆和反复训练,把自己打造成答题机器,会使大多数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国外的中小学生,为完成学校布置的探究性作业,要到图书馆查阅、整理资料,写小报告,上讲台陈述,他们在做“论文”式的作业中无不兴趣盎然。

     

      “分数至上”是我国考试评价体系的核心价值取向,考生“低一分也不能录取”,这使种种“不”字头禁令——不要以升学率对学校排队,不要单纯以考试成绩对学生排名,不要关注考试成绩——无法实现,所有推进素质教育的努力化为乌有。现行考试评价体系是我国应试教育的根本成因,不调整这个体系模式,学校和家长就不可能真正关注孩子作为“人”的成长、个性的培育、兴趣的发展。

     

      学界一般认为,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写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关于“素质教育”思想的最早发轫与张扬。而此后20多年来推出的各项促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政策,都抵不过一直盛行的应试教育,回顾其中沉重的教训——不触及改革考试评价体系这个真正命题,素质教育就无法推开。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